从“水淹七军”到“败走麦城”——关羽是如何从巅峰走向低谷的?

那么问题来了,曹魏究竟有没有算到这场洪水的来临呢?八卦君认为是有的,对于汉水秋汛,曹魏集团其实是有一个明确认知的,在《资治通鉴.汉纪中》记载了扬州刺史温恢和裴潜的谈话,内容如下:“扬州刺史温恢谓兖州刺史裴潜曰:‘此间虽有贼,然不足忧。今水潦方生,而子孝县军,无有远备,关羽骁猾,正恐征南有变耳。’”温恢已经猜到了关羽会趁着汉水涨水期这段时间对曹仁下手,但同时也说了曹仁“无有远备”,曹仁虽然也在荆州待过一段时间
但对汉水如此的高涨的气势还是缺乏了认知,所以虽然他已经让于禁屯军于樊城以北,尽力远离汉水,奈何还是躲不掉汉水引发的山洪,因此于禁七军惨遭淹没,连樊城也岌岌可危,甚至已经有人开始劝说曹仁弃城而逃,连曹操都想迁都以避关羽锋芒。此时满宠站了出来,他对曹仁说:“如今山洪爆发虽然汹涌,但很快就会停息下来,樊城必然能够固守,如果将军今天逃跑,那么洪河以南就不再是国家的地盘了。”稳定了曹仁和全军的战心,致使关羽对于樊城久攻不下。
另一边,司马懿和蒋济也站了出来,劝说曹操不要迁都,别看关羽现在这么得意,他连续作战虽然大破于禁,猛攻襄樊,但是实际上气势已经到了尽头了,现在于禁被破纯属是天气原因,不是我们守卫襄樊方针的失误,所以不用急着迁都,更何况隔壁的孙权看到关羽如此得意,心里肯定是如鲠在喉,此时只需要修书一封陈说利害,孙权必然从后偷袭关羽,给关羽捅刀子,到时候樊城的围困就自然破解了。
《资治通鉴.汉纪》记载:“羽急攻樊城,城得水,往往崩坏,众皆恟惧。或谓曹仁曰:‘今日之危,非力所支,可及羽围未合,乘轻船夜走。’汝南太守满庞曰:‘山水速疾,冀其不久。闻羽遣别将已在郏下,自许以南,百姓扰扰,羽所以不敢遂进者,恐吾军掎其后耳。今若遁去,洪河以南,非复国家有也,君宜待之。’仁曰:‘善!’乃沉白马与军人盟誓,同心固守。”
《晋书.宣帝纪》记载:“及蜀将羽围曹仁于樊,于禁等七军皆没,修、方果降羽,而仁围甚急焉。是时汉帝都许昌,魏武以为近贼,欲徙河北。帝谏曰:‘禁等为水所没,非战守之所失,于国家大计未有所损,而便迁都,既示敌以弱,又淮沔之人大不安矣。孙权、刘备,外亲内疏,羽之得意,权所不愿也。可喻权所,令掎其后,则樊围自解。’魏武从之。”
在这一连串阴谋的操作下,关羽其实已经陷入了一个十分危险的境地,但是他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。后世许多人指责关羽贪功,倘若关羽在大破于禁后便撤军,何至于有后来的“败走麦城”?但这未免太过于“上帝视角”,完全是事后诸葛亮了。试问换做你,作为战场统帅,眼看着樊城即将被攻破的情况下,你会舍得撤军吗?
按照《资治通鉴.汉纪》记载当时的情况:“城中人马才数千人,城不没者数板。羽乘船临城,立围数重,外内断绝。羽又遣别将围将军吕常于襄阳。荆州刺史胡修、南乡太守傅方皆降于羽。”
樊城内外断绝,曹魏荆州刺史,南乡太守投降,樊城几乎唾手可得。而且东吴当时还是名义上我军的盟友,关羽对东吴虽然有防备,但也不能料想到孙权在七月份还在和曹操打仗,开心的刷着合肥的副本,十月份就开始互相眉来眼去了,三个月时间不到孙权就突然和曹操勾搭上了,这确实是意料之外。这也就罢了,更出人意料的是谁会想到跟随刘备几十年的糜芳居然也投敌了,导致荆州沦陷的特别快,根本没时间反应。
按照《三国志.吴书》记载:“权内惮羽,外欲以为己功,笺与曹公,乞以讨羽自效。曹公且欲使羽与权相持以斗之,驿传权书,使曹仁以弩射示羽。羽犹豫不能去。闰月,权征羽,先遣吕蒙袭公安,获将军士仁。蒙到南郡,南郡太守麋芳以城降。”
再加上曹魏用董昭计谋将孙权书信射入关羽大营,使得被围困的曹军士气大增,导致关羽犹豫不决,不知该退军还是继续攻打襄樊。
按照《资治通鉴.汉纪》载:“董昭曰:“军事尚权,期于合宜。宜应权以密,而内露之。羽闻权上,若还自护,围则速解,便获其利。可使两贼相对衔持,坐待其敝。秘而不露,使权得志,非计之上。又,围中将吏不知有救,计粮怖惧。傥有他意,为难不小。露之为便。且羽为人强梁,自恃二城守固,必不速退。”操曰:“善!”即敕徐晃以权书射著围里及羽屯中,围里闻之,志气百倍;羽果犹豫不能去。”
因为此时他觉得吕蒙病重,东吴应该没人可以带兵,荆州应该能守住,奈何糜芳,傅士仁直接投敌,荆州沦陷出乎关羽意料之外,于是关羽就突然从即将攻破襄樊全胜而回沦为了阶下囚。
有的人站在上帝视角觉得关羽形势已经是危如累卵,但关羽是认为自己能够即将攻破襄樊再安稳回师的,他虽然觉得东吴会搞小动作,但还不至于到对自己下死手的地步,再加上东吴和曹魏也才打完仗没多久,狼狈为奸的可能性比较低,又探听到吕蒙病重,所以才把荆州的部队撤了一部分来攻打襄樊。奈何天不遂人愿,关羽最后还是败走麦城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